
计算社会科学的两大范式及其发展
课程将介绍计算社会学的两大发展范式:agent-based modeling的演绎范式,基于大数据计算的归纳范式。内容涵盖两大范式的基本框架内涵和学术应用。
课程将介绍计算社会学的两大发展范式:agent-based modeling的演绎范式,基于大数据计算的归纳范式。内容涵盖两大范式的基本框架内涵和学术应用。
基于近年来团队研究成果,运用多来源大数据和量化历史资料,以可视化和远观总揽的方模式,凸显大数据视角对于历史与社会的透视价值,多角度呈现中华文脉和当代中国社会脉动的不同侧面,并对如何将人文社科大数据和计算社会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去进行案例展示。
监控和隐私保护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特别是疫情常态化下表现出新的特点,伦理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都从不同的视角进入这一问题,但要理解和面对这一问题必须了解监控的发展历程,和伴随着的隐私观念及隐私保护策略的变化。本课程将系统梳理监控崛起和隐私退让下的隐私策略,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当下和未来。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借助标注数据和先验知识获得快速发展,突出体现于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分别对应以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为代表的联结主义和以知识图谱中逻辑表示和推理为代表的符号主义。为推动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解和应用,发展计算社会科学,开拓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研究结合的策略视野,最终提高研究的创新水平和工作效率,本课程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以下内容:(1)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理解,零算法基础定制高精度AI模型;(2)知识图谱在社会计算中的应用。
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底层支撑的数字时代为背景,针对传统实证社会学存在的宏观与微观解释、数据与理论驱动、同质性与异质性等内在张力,本讲座结合最新研究案例,试图从研究设计的维度探讨应对挑战的可能路径。
针对文本挖掘重在描述性分析的局限性,探讨如何利用文本数据开展因果推论,介绍结构主体模型、文本匹配、大数据+小数据以及大数据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
“费孝通群学讲坛·社计未来”系列活动包含面向青年学生和教师的短期在线公益课程班、社计师成长计划、计算社会科学的人工智能创意提案比赛三个部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百度基金会、百度公司的资源支持,由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团队主导内容开发,面向社会科学界青年教师及学生、社会工作者、技术开发者等相关行业和职业,结合科技能力与人文素养赋能,培养跨学科的“社计师”人才,为行动导向的计算社会学夯实学科基础,拓展人才来源,扩大学术和话语影响力。
了解更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秘书长。
吕鹏研究员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攻读学位期间于2007至2008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担任访问研究助理。2011年至2012年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英国发展研究所(IDS)、 法国波尔多政治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等机构担任访问学者或从事教学工作。
他是“政商学社”、“社创白暨豚”的主要发起人,同时负责“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数据的日常管理。曾为百度、阿里、吉利、腾讯、碧桂园、凯风基金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做过规划和咨询;承接或深度参与中央统战部、国务院研究室、全国工商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发展知识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广州市政法委等部门课题。多份报告获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 郑老师 三亚学院
- 李同学 北京大学
- 韦同学 香港科技大学
- 朱博士 中山大学